藝人網(Yiren.com.cn)訊 日前,青年作曲家羅威為外灘的光影度身而作,并聯袂大提琴演奏家劉千慈為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演奏的音樂作品《外灘漫步》正式出品。這首由國際首席愛樂樂團聯合錄制演奏、上海星外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發行的主題音樂將會于進博會開幕當日將配合外灘美輪美奐的景觀燈光,在浦江之上奏響屬于上海的浪漫之聲。
青年作曲家羅威
羅威,畢業于上海音樂學院,青年作曲家、鋼琴演奏家、音樂制作人。2013年開始連載治愈系音樂日記“鋼琴隨筆”系列,在網絡上的總收聽超過2.7億。2017年起擔任中央電視臺CCTV1《等著我》欄目作曲、音樂總監,并創作了同名主題曲,由周深演唱;2015-2017年為《英雄聯盟》創作了MSI世界賽主題曲《HERO》、《且隨疾風》、《破曉》;2018年為上海外灘創作《外灘漫步》,并出演MV。
美國全球音樂獎大提琴演奏家劉千慈
劉千慈,美國全球音樂獎大提琴演奏家。畢業于紐約曼哈頓音樂學院,大提琴專業碩士研究生?,F任紐約皇后大學大蘋果音樂節藝術總監,紐約國際交響樂團執行總監,美國Paulus Hook音樂基金會行政總監。曾任紐約曼哈頓交響樂團大提琴聲部聯合首席;紐約Kaufman音樂學院大提琴教師。曾擔任上海版百老匯音樂劇《獅子王》樂團首席大提琴。2018年,參與錄制的講述移民主題專輯《輾轉》獲得全球音樂年度金獎;最佳樂器演奏獎及年度Best of Show。與作曲家羅威先生合作演奏專輯《大提琴與鋼琴的對話——弦琴》、《紹興路上的提琴家》,于2017年發行;參與錄制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等著我》節目原創音樂專輯。鋼琴與大提琴二重奏專輯《小團圓》即將在2018年冬季發行。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輕輕的踱步,仿佛踩著海關大樓上時鐘的節拍,遇見了她,時間變得緩慢,霓虹化作流光,幻想著一同穿越,至一場盛大的舞會,直到時間定格,才發現夜色已深期待著與外灘一起安然入夢……”本曲主題是鋼琴與“她”的邂逅,“她”是大提琴、也是某個人、也是“外灘”,首尾的小號是一種都市的符號,鋼琴的旋律象征著漫步的主題。大提琴隨后進入,先是跟隨、后演變為對話,隨后音樂進入一段夢幻華彩,就像穿越到了分不清真實與虛幻的世界,最終回歸,在一種美好期待中,未完待續……
這首樂曲是受外灘之邀,羅威為外灘的光影而創作的音樂,邀請了大提琴演奏家千慈共同演繹,是給浦江兩岸的燈光建設者的贊歌,同時也是獻給在上海灘舉行的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特別禮物。
關于外灘,演奏家羅威有過太多美好的遐想,遲遲不敢動筆,只是害怕“冒犯了”經典的外灘、也怕以偏概全,因為這里在羅威心中的分量太重太重。直到遇到這個“命題作文“,終于有機會把內心中所有的情感和遐想盡情的流露。外灘是古典的,因此全曲是以古典、經典的方式詮釋了一場現代的邂逅。流動又跟隨音樂編排的燈光又賦予了外灘年輕的生命,漫步其中,就像身處于虛幻與現實的邊界。關于《外灘漫步》的創作過程與感受等,鋼琴演奏家兼作曲家羅威曾接受過媒體記者短暫采訪,我們可以從其中更好的了解到作品的內涵與藝術魅力:
記者:當您接到這個任務的時候,第一感覺是什么?樂曲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寫出來的?
羅威:這是一件太榮幸太浪漫的事。為這樣一個地方創作音樂,就像一場夢,充滿了幸福感,也可以實現曾經的憧憬。
就像所有委約創作一樣,“時間緊、任務重”,如何寫的不重復,不落俗套,是非常難的,因為有太多太多的優秀音樂作品是為外灘而作。
其實接到了創作的委托,當天晚上我就開始準備,用了一晚在外灘閑逛找尋靈感,構思曲子。第二天,黃浦區燈光景觀管理所,也是整個外灘景觀燈光的總設計單位邀請我上船游覽浦江。我想,那三個小時,在甲板上吹著微涼的風,回想起和外灘“邂逅”的點點滴滴,還有每一段在外灘上發生的故事,是我最重要的靈感來源。樂曲速度是60,這就像是秒針走動的速度,所以在創作之初,就定下了漫步、和流動的時光這兩個元素。而這次創作又是和光影的結合,所以我在音樂的色彩也定下了溫暖、絢爛的主調性。
下船后回家,用了不到三個小時,我就完成了主題的創作,隨后,又在三周的時間完成幾次的修改和延展,最終由交響樂團完成演奏,就是現在大家聽到的“外灘漫步”
記者:在您的心中,外灘是一個怎樣的存在?
羅威:在我來上海之前,外灘和上海就像等號一樣,去看看外灘也是我對上海最大的憧憬。而來了上海那沒多年,每次在需要放空,需要散散心的時候,一定會想到午夜時分的外灘,人不多,吹著風,可以肆意哼唱,也可以想通很多事情。當然,除了夜晚的外灘,白天外灘建筑給人以經典的感覺,也會讓人聯想到時光的凝固。
記者:您在創作闡述里提到了“她”也許是某個人,也可以是“外灘”,那么在您的心中, “她”是一個怎樣的意向呢?
羅威:其實創作這曲的時候,心里聯想的就是“我”在外灘漫步著,所以“她”既是我在外灘邂逅的美好身影,也是外灘本身,更像是在這和時光的邂逅。
記者:能寫出這樣一首優美的樂曲,您和上海一定有一種異于其他地方的情感吧?您對上海又有怎樣的故事呢?
羅威:是的,其實我在上海生活的十多年間,已經創作了太多太多關于上海的作品。有關于那些著名的人物,也有一些沉默的小路。我特別喜歡在清晨或者黃昏,走過上海的法租界內的小路,這是我每天生活的重要內容,在這些小路上,也誕生了很多很多的靈感。我的音樂日記《鋼琴隨筆》系列,也是誕生在上海,至今已經創作了200余首。我把對上海的眷戀和每一天的憧憬、遐想,都化作指尖的靈感,我甚至覺得,上海這座城市的氣質和鋼琴是統一的,包容且古典。
記者:上面提到了邀請到大提琴演奏家千慈,您和千慈老師一定很默契吧?之前合作過什么作品呢?在合作這曲主題音樂的時候,二位老師之間發生過怎樣的故事嗎?跟我們分享一下吧~
羅威:我與大提琴演奏家千慈老師已經是合作十年的好友,我們之前出版過一張《紹興路上的提琴家》,是根據我的《鋼琴隨筆》改編,而且千慈還賦予了這張專輯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我們的第二張合奏專輯也將在年底面世,叫做《小團圓》。特別要說的是,千慈現在生活在紐約,所以每次合作錄制,她都是不遠萬里專門趕來。
記者:當您聽著您的作品在外灘播放的時候,內心是怎樣的感受?
羅威:那種興奮無以言表,可能對于創作者來說,那一刻,會有一種幻覺,整個外灘都屬于自己的吧!希望這種幸福感也會帶給每一個在外灘聽到此曲的行人,也希望,成為你們前往外灘的一個小小原因吧。